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特别的部队名称——“挺进师”,它指的便是由粟裕和刘英等领导的浙西南红军挺进师。这支部队的诞生,背景可追溯到1935年1月。当时,红军第10军团在怀玉山遭遇了惨痛的战败,为了重新组织起党的力量,粟裕和刘英率领着仅剩的400余名先头部队突破敌人的包围,转移到了闽浙赣苏区。经过几番周折,到了2月,红军的先头部队与闽浙赣苏区的红30师一团会师,在中共闽浙赣省委的指示下,双方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标志着浙西南红军挺进师的正式成立。
浙西南红军挺进师的组织基础是红10军团的残余力量,因此,粟裕担任了新成立的挺进师的师长,而刘英担任政治委员,王永瑞为参谋长,黄富武为政治部主任。挺进师还设立了供给部门,刘达云担任供给部长,宗孟平担任组织科长,王维信则负责宣传工作,张友昆负责卫生,谢文清为没收委员会主任,姚阿宝则是政治特派员。
黄富武:黄富武,1908年出生于江西弋阳,曾参与过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在闽北分区担任重要职务。黄富武是弋横起义的革命战士,与方志敏等领导一起创建了闽浙赣苏区,并曾担任红10军的领导工作。他带领的游击队在闽北成为了敌人的梦魇。1935年,红10军团余部转移至闽浙赣苏区后,黄富武担任了红军挺进师政治部主任,并且开创了浙西南的游击战区。可惜,1935年12月12日,黄富武在丽水遭敌人围捕时英勇就义,年仅27岁。
展开剩余72%宗孟平:宗孟平出生于江苏宜兴,1926年投身革命。曾在红军担任多项重要职务,为宜兴工农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35年,他随挺进师转战浙西南,但在6月6日的浦城石示垟村被敌人出卖,英勇牺牲,时年28岁。
王维信:王维信,福建长汀人,1910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曾担任红1军团和红7军团的重要职务。他在红军挺进师成立后,转战至浙西南。1935年4月28日,他在金华汤溪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挺进师的战略与构建:红军挺进师成立后,确定了以仙霞岭为核心的浙西南游击区。在1935年2月,粟裕和刘英率领挺进师从闽北进入浙西南,经过数次激战后,部队最终于3月中旬抵达浦城县岚谷一带,开始整编。挺进师扩编为三个纵队,王屏、李重才、刘汉南等人分别担任纵队长或政治委员。
洪家云:洪家云,江西永新人,1932年加入红军,担任过红7军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和3团团长等职。他长期在浙西南地区活动,创建了王村口苏维埃根据地。1935年9月,敌军集结大军进攻浙西南,洪家云带领第2纵队转移至遂昌,最终因告密而在浦城党溪英勇牺牲,年仅27岁。
方志富与李重才:方志富,江西弋阳人,1931年参加红军,曾担任红10军军部司号长等职。他在挺进师内担任第3纵队的政委,并长期活跃在浙西南地区。他在1935年10月被叛徒出卖,在住溪英勇牺牲,年仅25岁。李重才,江西德兴人,是闽浙赣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挺进师中担任第2纵队的纵队长。1936年4月,为了掩护主力突围,他在浦城牺牲,年仅30岁。
战斗与战略:挺进师在整编后,分别向龙泉和仙霞岭进军,并采取分兵战略,以分散敌军的进攻。5月5日,挺进师决定在浙西南建立新的特别区,宗孟平担任书记,黄富武担任政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挺进师继续进行反“围剿”战斗,逐步稳定了浙西南游击区。
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的建立:1936年6月,红军挺进师在松阳县小吉村会师,随后成立了浙西南军分区,王永瑞担任司令员,黄富武担任政委,李永正为参谋长。此时,挺进师的游击战斗已渐入佳境。地方工作团和游击大队也陆续组建,杨干凡、柯勤发等人分别担任地方团长和大队长。
许信焜、许旺、郑丹甫与蔡爱凤:这些在浙西南起义和抗日战争中的杰出人物,虽然在红军挺进师历史中早早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许信焜和许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郑丹甫在解放后继续为福建和浙江的建设贡献力量。蔡爱凤作为福鼎的革命先驱,不仅在战斗中英勇,也为解放后的妇女事业做出了贡献。
龙跃与浙西南游击战的成就:龙跃,江西万载人,参加红军后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并与刘英一起继续在浙南抗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了多次战斗,直至1970年代依旧为上海的电力工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战斗,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游击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于1937年9月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抗日游击总队。浙西南红军挺进师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但它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启泰网配资-国内配资官网-a股配资-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