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年“体彩杯”全国帕金森乒乓球友谊赛在静安区体育馆举行。乒乓球运动是帕金森病长期综合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在赛场接受专访时指出,作为一种低成本、可推广、可持续的康复方式,乒乓球运动不仅能增强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还能改善心理健康、社交参与和生活质量。
乒乓球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临床上最典型的四大运动症状包括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平衡/步态障碍,同时可能还伴随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便秘、嗅觉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诸多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约有80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我国超过300万,数量居世界首位。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如深部脑刺激)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单纯依赖医疗手段难以全面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因此康复运动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临床实践的重视。大量随机对照试验与系统综述显示,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及综合训练均可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
在众多运动方式中,乒乓球是一项节奏快、动作精细的复合有氧运动、它能够综合训练手-眼协调、步伐与平衡调整、肢体反应速度和精细运动控制。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有助于改善运动迟缓、肌张力等核心症状,并增强平衡与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在认知和心理层面,乒乓球运动要求高度专注、策略性应对和快速决策,能够显著锻炼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反应灵活性,对延缓认知退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乒乓球的趣味性与社交互动属性,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进而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基础研究还提示,运动干预可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调节多巴胺神经环路以及改善神经炎症状态,为症状缓解和功能维持提供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基础。
从疾病管理角度来看,为获得帕金森病最佳康复效果,乒乓球运动可作为患者长期康复的重要环节,建议根据病程阶段、运动功能和个体耐受能力制定个性化乒乓球训练方案,包括运动频率、时长、强度及技巧训练内容,并在专业指导和安全监测下进行。更重要的是,乒乓球运动能够与药物治疗、深部脑刺激及认知康复等多维干预手段协同作用,形成“运动+治疗+管理”的综合模式,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功能维持、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提升的整体解决方案。此外,随着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技术和数字化康复平台的发展,乒乓球及其他运动干预的效果可以实时量化和优化,使患者康复训练更加科学化、个体化和可持续化。
未来,运动干预与药物、外科及前沿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将不仅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还可能通过延缓神经退行性进程、优化神经功能重组,实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干预。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更多创新疗法的出现将进一步完善运动与疾病管理的协同模式,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更加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康复方案。
新技术与疗法正逐步从实验室进入临床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是常见的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治疗策略,近期主要在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一,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美敦力推出的适应性DBS(aDBS)系统,这是首个能够基于患者脑电活动信号进行实时感知并自动调整刺激参数的获批设备。与传统固定参数刺激模式相比,aDBS在精准缓解运动症状及减少长期过度刺激相关副作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目前,国外等多项临床试验正在积极开展,以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其二,多靶点DBS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传统DBS主要靶向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内侧部(GPi),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运动症状控制不足或副作用问题。最新研究表明,在常规靶点基础上联合刺激黑质网状部(SNr)、未定带(ZI)或迈内特基底核(NBM)等脑区,通过同时或分步刺激可实现更全面的神经环路调控,在改善难治性冻结步态、顽固性震颤、认知障碍及药物依赖等方面较单一靶点刺激更具优势。目前,由华山医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家中心开展的“基于八触点电极的丘脑底核、黑质网状部及未定带联合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临床招募与入组,预期将为多靶点DBS的疗效与适应证提供更为坚实的循证依据。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美国马萨诸塞总医院开展的一项I期临床试验,利用患者自身干细胞重编程获得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以替代因病变而丧失的神经元。目前已有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并计划随访至少一年,以系统评估其安全性与早期疗效。同时,另一项采用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多巴胺能细胞的exPDite研究在18个月随访中显示,该疗法安全可行,且部分患者的震颤及其他运动症状得到改善,相关团队已启动更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我国多家医院也在积极探索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中国首个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临床级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早发性帕金森病”临床试验,旨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范式,推动我国在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实现从临床探索到自主创新的突破,并为全球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的发展贡献新的中国力量。
基因治疗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前景也日益明朗。其中,一项名为REGENERATE-PD的Ⅱ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评估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转基因疗法在中期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效果。该项目覆盖美国、英国及欧盟等多个国家,计划招募约87名患者。目前已公布的Ib期随访结果显示,该疗法耐受性良好,并达成改善运动症状的主要终点,为帕金森病提供了具有“改造性治疗”潜力的新思路。在国内,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申办“评价纹状体内注射VGN-R09b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Ⅰ/Ⅱ期临床研究”,该“双靶点”基因治疗试验通过注射复合基因序列,一方面利用多巴胺合成酶(AADC)基因促进脑内多巴胺生成,另一方面利用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从而实现改善运动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的目标。目前,该研究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认定,进一步凸显其临床转化前景。
启泰网配资-国内配资官网-a股配资-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